湍河弯弯流邓州
豫西南的邓州境内,河溪纵横交错,其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多达29条;而稍成气候者,则有“严、赵、刁、湍”之说。然水流百川,万宗归一,这些大河小溪最后全部汇于一条河流,浩浩荡荡,冲出邓州,奔涌入海。
这条河流,便是湍河。
据勘,湍河发源于西峡、内乡、嵩县三县交界处的关山坡(另据明《嘉靖邓州志·河流篇》载,湍河源出于卢氏县熊耳山炝竿岭东南,此说当为不确),因上游地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而得名;出内乡县后,于罗庄乡岑子村流入邓州境,绕邓州城北转东南,于汲滩镇赵张营村进入新野县境与白河交汇,携手共赴汉江。其总长约400余华里,流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
湍河在邓州境内,又名七里河。探寻这个名字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其流经邓州时,因河道与老城相距七里,故而得名;一说为远古时期,河上有一条恶龙,时常兴风作浪,使两岸百姓饱受水灾之苦,后恶龙被一勇敢少年搏杀,血流七里,从此得名。两种说法,一实一虚,为湍河平添了几多迷幻传奇的色彩。
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年之久的“父母官”一词,其实与湍河还有着极深的渊源呢。史载,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均曾做过南阳太守;他们先后在湍河上兴修了“六门堰”和“钳卢陂”两项水利工程。“六门堰”和“钳卢陂”涝可蓄水,旱可灌田,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巨大效益,几可与四川都江堰和漳江十二堰媲美。为永远纪念为邓州百姓造福的召信臣和杜诗,后人将他们称为“召父杜母”。“父母官”一词即由此而来。
一条湍河,还与中国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魂梦相牵。北宋时期,范仲淹贬官邓州,常于月朗星稀之夜到湍河岸边饮酒赏月,留下了 “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的名句;他在邓州任上留下的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其灵感的生发或许便与湍河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千里奔波,拜访湍河;韩愈、柳宗元、寇准及元好问、李贤等历史名人也均曾寄情湍河,多次在岸畔吟风赏花,为湍河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传说。
湍河还具有悠久的通航史。据载,明清时期,湍河是豫西南一带主要的水运航道。每年夏秋时节,河水上涨,便可看见一艘艘挂着风帆的航船,从汉江进白河,再悠悠的驶入湍河,经汲滩、七里店、柳林、文渠到达张村,大汛时还可直达罗庄。这些航船将邓州的烟叶、麻油、豆类及粮食和内乡、西峡、马山口的大枣、柿饼等山货装船,运往襄樊、汉口和上海,再把本地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运回邓州,完成着一次次原始的物物贸易,也完成着一次次邓州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遥想当年,湍水荡荡,白帆悠悠,那些老船工们怡然自得的摇着双橹,那些风情万种的船家少女优雅的蹲在船头浣纱洗衣,那又会令人生出多少诗意的联想啊!
湍河的水涨水落,直接影响着沿岸村镇的兴衰替代。当年湍河通航兴盛时,其东岸的汲滩镇是方圆百里闻名的大码头。码头上,白天船流如梭,帆桅如林,夜晚则灯火万盏,喧闹如市;街市上,货物充足,商贾云集,贸易极度繁盛。为了方便联络联谊,来自陕西、山西的商人们还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然而,进入近代,随着湍河的水势减小,航道废弃,汲滩也开始了快速的没落。如今,汲滩镇上那彤塌的“山陕会馆”旧址,湍河岸畔那空寂的青石码头遗迹,仿佛都在无声的述说着她曾经的梦一样的繁华和昌盛呀!
湍河自伏牛山腹地的关山坡发源时,原本只是一股指头粗细的涓涓溪流,在山石间时隐时伏,蜿蜒南下;进入邓州境内,先后接纳了黄龙渠、扒淤河、隔子河、礓石河、楚河、黄渠河、严陵河、赵河等数十条大河小溪,遂渐渐成了气候。其河道宽阔处可达数里,狭窄处也有里许。河水也开始有了气势,急流处,一个浪头套着一个浪头,箔箩大的漩涡深不可测,半里之外便可听到水声溅溅;缓流处,白云悠悠,碧波荡荡,人几乎看不出水的流向。
湍河刚流入邓州境内的一段河道,风景最为优美。这一段,河道开阔,水流舒缓,两岸皆为高大的杨树林和茂密的芦苇丛。深冬时节,河水瘦枯,沙滩裸露,杨树叶落,芦苇花开;溯河一路走去,仰视林高日小,枝柯扶疏,俯察水落沙出,银光闪烁,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节,夏秋里用来摆渡的小船便搁浅了,有人在河道狭窄处栽上列石,又在列石上铺上木板,做成一条简易的小桥,行人就可以方便的来往了。当然,过桥是要缴费的,每次五角,收入由村里和投资架桥者分成。
湍河流经邓州城北一带,河道轻轻一旋,在沿岸旋出数里的开阔河滩来;河滩上,沙鸥翔集,碧波间,锦鳞游泳;水面上便常有了驾扁舟捕鱼者。站在邓州古城墙上向北望去,但见河水清如玉带,河面白帆点点,渔翁驾舟唱歌,鱼鹰来往翩翩,其景入诗入画。这就是邓州历史上著名的八大景观之一,日:“湍水渔舟”。
当然,湍河并不总是如此的柔美多情,她也有肆虐发怒的时候。历史上,湍河曾经多次决口溃堤,给两岸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据文字记载,仅解放以来,湍河即泛滥成灾十余次。近年来,邓州市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固堤防,修复险段,并于两岸植树种草,使防洪能力达到了十年一遇的标准。
湍河上还有一种独特的水文景观,当地百姓俗称为“干化水”,即有时天上并没有下雨,下游河水却突然暴涨。这种现象一般发生于夏秋时节,其实是上游的支流地区大面积突降暴雨而致。2004年8月中旬的一天,湍河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干化水”。目击者说,当时正是午后时分,天阴沉沉的,但并没有下雨,河水也象往常一样缓缓的流淌着,有许多人闲坐在岸边垂钓。忽然,只听得上游方向传来隆隆如雷一般的闷响,紧接着便见一线水头如万马奔腾般翻卷而来,人们刚刚逃至安全地带,浑浊的河水便漫溢了堤岸。河道里硕大的采沙船被冲得翻了几个筋斗,之后便被裹挟而下;城北的一座石桥也在洪水中被切成数段。这次大水,共有10余人被分散围困于河中心的孤岛上,当地党政领导和武警官兵全力营救,又从外地调来了冲锋舟,历时10多个小时,才将被围困者一一救出。
千百年来,湍河用她宽广的胸怀,甘甜的乳汁,默默的哺育着她的一代又一代子孙。
那些喝着湍河水长大的人们,有许多走出了邓州这一方天地,远到异乡开创基业,并逐渐在外面做成了大事。他们中,有以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而蜚声海内外的姚雪垠先生,有著名的汉语言学家丁声澎先生,也有桃李满天下的大教育家韩作黎先生,等等。他们是故乡邓州的骄傲,他们更是湍河母亲的骄傲。
千百年来,邓州人民先后在湍河上修建了各种水利工程,使河水尽情的滋润着、浇灌着两岸的田地,促进着庄稼的生长。仅三郎堰一项水利工程,民间便有“打开三郎堰,顿顿白米饭”的谚语,意即是三郎堰的河水灌溉使这里成为鱼肥稻香的好地方。
此外,湍河还是一条流沙河,河床、河滩上满是沙子。湍河的沙子粒细、质硬、耐磨且少杂质,是上好的建筑材料。每年冬春枯水时节,湍河的河道内就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采沙船。人们用抽沙机将沙子抽上岸后,过滤、去杂、晒干,再装车出售给远远近近的建筑工地。据估算,湍河每年出产的质量上好的沙子达数千万吨,不但满足了沿岸居民的建筑之需,而且还使他们因售往外地而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然而,人类的欲望总也无法满足。湍河养育了她数不清的子孙,而这些子孙们给予她的回报却是不断的破坏和污染。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加,湍河的水量逐年变小,枯水季节,部分河段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同时,由于上游建起了一座大型造纸厂,大量污水源源不断的排进河内,致使河水严重污染。如今的湍河,水质乌黑发粘,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恶臭;河面上整日漂浮的是一堆堆黑黄的泡沫;鱼虾绝迹,飞鸟逃离,就连沿河几十米内的水草也被熏染得奄奄一息。
目前,邓州市正在着手对湍河进行治理。他们在河上建起了一座橡胶大坝,希望能够蓄住一点河水;他们还投资兴建了湍滨游览区,并积极的对沿河地带进行环境美化。我们衷心祝愿湍河最终会恢复美丽的原貌,给后人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喜欢绿色,这些地方以前我常去的,散心不错 想你我可爱的家乡,想你我温謦的母亲河;
好久没到咱故乡的母亲河边去走走了……
真的好羡慕在家的朋友们,今年春节一定回去! 上千只白鹭飞临邓州湍河,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白鹭属鹤形目,鹭科,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里,属涉鸟类。主要食小的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浅水中的甲壳类动物。白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最具魅力的湿地观赏鸟类之一。白鹭对水质和空气很敏感,也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
“一行白鹭上青天”,多美的意景啊,大批白鹭有规律地排成一排站立在橡胶坝上,时而觅食,时而翩跹起舞,时而在水面展翅翻飞,构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成为邓州独特一景,为这里平添了一份良丽风景线,更具生态水城魅力!
明代何海宴在《百花洲》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市近通新酒,芦深狎鸭鸥”。
优美的生态环境又把南方的水鸟重新引回到了邓州,这里仿佛成了南国水乡,这些回归自然的水鸟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嬉耍,时而分散觅食,它们在鸟语花香的自由王国里繁衍生息.千余只白鹭在湍河上空翩翩起舞,展翅翱翔,给邓州市增添了很多的生气。。
漂亮啊我可爱的家乡!:P
即将又是一个小草发芽万物苏醒的春天来临……
好想在春天时回趟老家看看 为啥这么好的地方,我没来过呢。真是失败。此处水清草绿,蓝天白云,心情真舒畅。 湍河弯弯流邓州,乡情悠悠思故土。 乡情悠悠思故土,我爱你邓州家乡! 图片太少了,我们这些在外地的邓县人就是希望能看到多点邓州的图片。 蓝弯房价为么这么高啊? 很好呀 呵呵 晕了……我的图片咋就不见了呢?:/question/
有时间再整理了下哈哈:tongue: 我家也在七里河附近,小时侯放学常常和伙伴们一起,下河嬉水。 我愛我的家乡,我是七里河边长大的,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她 http://i1.ce.cn/cathay/pieces/200903/12/W020090312341799431486.jpg
美丽的湍河
我们的母亲河这张拍的特有艺术,有点像著名的桌面背景风景图 我爱我家乡!
回复 18楼 Patriotic_Angel 的帖子
:sweat/ 承蒙夸奖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