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灿烂 发表于 2008-12-12 02:32

邓州汤家人的来历


    元末战乱之后,邓州一带十室九空,县城被元兵摧毁,现在邓州之民大多为明初移民后代,其中很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至今有“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据说是识别故槐移民子孙的证据。

    但也有相当部分随从明军北上来邓的,这部分移民开始多以军户的身份屯居邓州,家属随军,有保护地方安定和与元军作战的任务。明初有大量无主荒地,政府鼓励兵民垦荒,所得土地,为垦荒者所有。

汤家的始祖汤英便是在此背景下移民邓州的。据汤集《汤氏家谱》记载:明朝汤英,原籍江西金溪八都,明初任南京户部尚书,后因事牵连,在洪武2年(1369年)从军,随北伐的明军(一说汤和的军队)来到了邓州,初居州衙,其居所后称为汤坑。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汤英屡立战功,后来身殉沙场。因为明初水患频繁,汤英二子分别居城南稀饭岗和城北汤集。600多年来,汤家人在邓州这片土地上,子孙后代人口繁衍,辛勤耕作,累有功名出仕为官者代不乏人,汤英子孙遍及邓州、镇平、淅川、南阳、新野及湖北部分地区,,为一方经济振兴,作出默默的贡献。

      (搜集整理:汤家子孙)

[ 本帖最后由 星光灿烂 于 2008-12-12 03:48 编辑 ]

maduo6688 发表于 2008-12-12 11:32

:hug/ 看过定了

星光灿烂 发表于 2010-3-26 14:07

顶起来,在研究研究

发表于 2010-3-29 08:29

我来自汤集,始祖汤公讳英金溪巴都人元尚书第洪武二年从军至邓遂安居焉厥后始祖矢忠报国身殉边难载誉而归卒葬洲东南土山店。

发表于 2010-3-29 08:38

始祖汤公讳英字锐生金溪巴都人元尚书第洪武二年从军至(河南)邓(州)遂安居焉厥后始祖矢忠报国身殉边难载誉而归卒葬州东南土山店生二世祖伯进士讳彦文卜居州南葬双桥凹南次贡生讳彦明卜居州北卒葬双桥凹北二世祖彦明生三世祖讳海生四世祖兄弟八人长次徙居(湖北)房县三讳元霖贡生成化朝以国子生授兰陵簿后职授学正四讳沛五讳勇六讳君七讳泽八讳泉俱家(河南邓州汤集)居焉(乾隆三十五年汤集祠堂碑)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3-30 16:03

这是金溪地情网古代地名“八都为4图30村:(上、下)周坊、珊珂、上河、合市街、蓝家岗、(前、后)七坊、郑坊、(上、下)田西、新桥、乌墩塘、山头、大桥、林坊、邬坊、胥坊、杨桂林、乌石(前后周)、社公下、塘霞、斛塘、西源桥、岐岭下、畲家村、葡萄岗、迥南村、茅埠、枧溪、将军岭、车源、闵桥村”。也许就有汤英的有关信息,有可能的话,去实地看看。

发表于 2010-3-31 02:57

回复 6# 汤清素


    清素宗亲请与我联系,QQ347169,信箱rontang@foxmail.com,发现新的线索,“元尚书第”

天随人缘 发表于 2010-4-1 17:53

哦,看看了哦。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15 10:15

乘着春天里的微风,来到始祖长眠的房(土)山,跨越时间的长河,走过历史的遗迹,感受祖先的灵气,收获久远的陶片,成就汤家人的事业。我默默的沉思遐想.......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1 09:24

据江苏溧阳的宗亲汤献平说,原来他有一本书法字帖,内有汤安夫的墓志,约200字左右,谁有这样的 字帖,请说一下,我 愿高价回收。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6 14:29

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迎着和煦的微风,骑着我的单车,行进在乡间的小道上,望着碧绿如海的麦浪,沿着人工开挖的干渠,从彦明彦文长眠的双桥凹,一直到明贤相李贤的阁老坟,都化作历史的烟云,湮没在时间的隧道里,世事沧桑,岁月无限呀。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7 08:55

汤集四世祖泉墓碑:汤氏原籍江西金溪县人始祖讳英元尚书明初迁邓殁葬土山店二世祖彦明葬双桥凹三世祖海葬六门堤前四世祖泉五世祖彝六世祖朝元七世祖思俱葬汤集西南隅..............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十二月谷旦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7 09:07

“汤集四世祖泉墓碑:汤氏原籍江西金溪县人始祖讳英元尚书明初迁邓殁葬土山店二世祖彦明葬双桥凹三世祖海葬六门堤前四世祖泉五世祖彝六世祖朝元七世祖思俱葬汤集西南隅..............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十二月谷旦”中的 时间应为道光十九年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7 09:35

河南汤氏源流考
作者: 汤锦程 2005-12-13 10:55
中“河南邓州人汤安夫明代处士迁居山东登州府。”根据汤安夫的墓志可知葬于汤集西南隅的汤安夫应该不会迁居山东登州府,可能是看到这个墓志的前面有“山东登州府儒学教授郭邦印撰”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9 10:29

汤家的始祖汤英便是在此背景下移民邓州的。据汤集《汤氏家谱》记载:明朝汤英,原籍江西金溪八都,明初任南京户部尚书,后因事牵连,在洪武2年(1369年)从军,随北伐的明军(一说汤和的军队)来到了邓州,初居州衙,其居所后称为汤坑。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汤英屡立战功,后来身殉沙场。因为明初水患频繁,汤英二子分别居城南稀饭岗和城北汤集。600多年来,汤家人在邓州这片土地上,子孙后代人口繁衍,辛勤耕作,累有功名出仕为官者代不乏人,汤英子孙遍及邓州、镇平、淅川、南阳、新野及湖北部分地区,,为一方经济振兴,作出默默的贡献。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9 16:13

据汤集《汤氏家谱》记载始祖汤英原籍江西金溪巴都明初任南京户部尚书后因事牵连在洪武2年(1369年)从军随北伐的明军(一说汤和的军队)来到了邓州初居州衙其居所后称为汤坑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汤英屡立战功后来身殉沙场因为明初水患频繁汤英二子分别居城南稀饭岗和城北汤集600多年来汤家人在邓州这片土地上子孙后代人口繁衍辛勤耕作累有功名出仕为官者代不乏人汤英子孙遍及邓州镇平淅川南阳新野及湖北部分地区为一方经济振兴作出默默的贡献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9 16:18

据嘉靖邓州志记载“孔显,原籍安徽灵璧人。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闻邓州自元将失剌巴都攻陷、毁城,人民流离、无居守者近二十年,又以邓为名郡,遂简选金吾右卫镇抚孔显守御是州兼知州事。是年11月,显带文史张居岱、兵士汤明等五十人北上来治邓州。经襄阳,访询邓之流寓者獐裘樵,由其引导之刁河,得邓之耆民刘孝先,由其指引,在林莽蔽翳处找到了邓城故址。遂斩木通道,除地为营。一方面派人四下收集散亡;一方面相高阜之地,兵民协同规建新成。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经营,洪武四年(1371年)夏,城池建成(即今邓州内城),周长四华里三十七步,高三丈,基广三丈五尺,城濠深一丈五尺,内马道广一丈五尺。辟四门:东迎恩、南拱阳、西平夷、北门忌闭无名,以防湍水。同时规划市井街道,建设州治衙署及公私屋宇,遗民闻风来归者甚多。是年冬有军士千余人,编民一千七百余户,六千余口。洪武五年,显重建邓州宣圣庙。洪武六年。又将城砌为砖城。七月,升显为正千户,专理军务,不烦州政。洪武十年,显又寻求召信臣、杜诗所修堰陂旧址,率军民披剪荆棘,修理疏导,复如古昔。又在下高梁(今邓州夏集境)创修马龙堰,接严陵河与三郎堰水以灌田;在砖滩河创修吕公堰(今邓州都司境)灌田十八顷。由是稻稑遍于四境,家给人足。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调贵州乌撒卫(治所今贵州威宁)。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五月,归返邓州。筑宅城南,安度晚年,卒葬湍河北(今邓州张楼大庄村)。显长男著,长孙安,至四世俱袭贵州乌撒卫正千户,其余子孙后人落户邓州,居于今邓州张楼大庄,文渠孔楼,孟楼大小孔楼、孔龙王营、孔北岗,白牛孔湾等。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9 16:22

孔显,原籍安徽灵璧人。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闻邓州自元将失剌巴都攻陷、毁城,人民流离、无居守者近二十年,又以邓为名郡,遂简选金吾右卫镇抚孔显守御是州兼知州事。是年11月,显带文史张居岱、兵士汤明等五十人北上来治邓州。经襄阳,访询邓之流寓者獐裘樵,由其引导之刁河,得邓之耆民刘孝先,由其指引,在林莽蔽翳处找到了邓城故址。遂斩木通道,除地为营。一方面派人四下收集散亡;一方面相高阜之地,兵民协同规建新成。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经营,洪武四年(1371年)夏,城池建成(即今邓州内城),周长四华里三十七步,高三丈,基广三丈五尺,城濠深一丈五尺,内马道广一丈五尺。辟四门:东迎恩、南拱阳、西平夷、北门忌闭无名,以防湍水。同时规划市井街道,建设州治衙署及公私屋宇,遗民闻风来归者甚多。是年冬有军士千余人,编民一千七百余户,六千余口。洪武五年,显重建邓州宣圣庙。洪武六年。又将城砌为砖城。七月,升显为正千户,专理军务,不烦州政。洪武十年,显又寻求召信臣、杜诗所修堰陂旧址,率军民披剪荆棘,修理疏导,复如古昔。又在下高梁(今邓州夏集境)创修马龙堰,接严陵河与三郎堰水以灌田;在砖滩河创修吕公堰(今邓州都司境)灌田十八顷。由是稻稑遍于四境,家给人足。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调贵州乌撒卫(治所今贵州威宁)。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五月,归返邓州。筑宅城南,安度晚年,卒葬湍河北(今邓州张楼大庄村)。显长男著,长孙安,至四世俱袭贵州乌撒卫正千户,其余子孙后人落户邓州,居于今邓州张楼大庄,文渠孔楼,孟楼大小孔楼、孔龙王营、孔北岗,白牛孔湾等。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4-29 16:25

孔显,邓州人非常感谢的人

汤清素 发表于 2010-5-4 08:25

利用假期的最后一天,从市区出发,一路沿着湍河,腰店,桑庄,来到邓州历史上有名的一门四进士(高名士,高经祥,高振宛,高振洛)的高家进士陵园,眼前呈现的是残碑断石,道光到光绪年间的德教碑,以及高家子孙的泣血石,曾经的辉煌化作一片烟云。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邓州汤家人的来历